首页 / 培训赋能中心 / 技术知识分享 / 信创改造前期调研怎样做?
信创改造前期调研怎样做?
更新时间:2025-11-04 09:29:39

信息技术应用创新(简称“信创”)是各行业保障信息安全、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举措。信创改造是使信息系统符合信创标准的手段,它不是简单的软硬件替换,而是需经过“摸清现有系统家底 — 找准技术适配难点 — 制定合理改造方案” 的系统性工程。其中,先通过多维度梳理明确现有系统的业务核心、技术栈构成与资产情况,再针对性分析应用架构、核心组件及运行环境的信创适配性,最终确定适配或重构路径,是确保改造精准落地、兼顾安全与效率的关键前提,直接决定信创工作的整体成效与资源投入合理性。

图片

一、全面梳理现有系统,摸清改造“家底”
要做好信创改造,第一步就得把现有系统的“家底”摸清楚。这不是只统计有多少台电脑、多少个软件,而是要从业务、技术、资产三个方面全面梳理,为后续分析打下基础。

(一)从业务角度梳理:明确核心需求和改造顺序
每个系统都是为了满足特定业务需求而建的,比如政务系统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、处理审批流程,金融系统是为了完成转账、交易等业务,工业系统是为了控制生产设备、监控生产流程。梳理时要先搞清楚信息系统的核心业务是什么、服务哪些人群、关键流程有哪些。然后根据业务的重要程度排序,比如先改造不影响日常核心工作的系统,再逐步推进关键业务系统的改造,避免一上来就动核心系统导致业务中断。

(二)从技术角度梳理:拆解全流程技术环节
技术梳理要覆盖系统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所有技术环节。底层看服务器、存储设备,比如服务器用的芯片是不是符合信创要求的,存储设备能不能和后续信创硬件兼容;操作系统方面,要知道当前在用的是什么系统、版本是否老旧,有没有和硬件深度绑定——比如有些老系统只能在特定系统上运行,后续适配会更麻烦。
中间件和数据库是关键环节,中间件就像系统之间的“桥梁”,比如处理网页请求、传递消息的工具,要弄清楚现在用的是哪种“桥梁”、能不能对接信创环境;数据库是存数据的“仓库”,要知道“仓库”的品牌、版本,数据怎么存、存了多少,有没有用特殊的存储规则——比如有些数据库用了独特的语法,后续换信创数据库可能要改这些规则。上层应用要看开发软件用的语言和工具,比如有些软件是用特定闭源工具开发的,只能在特定环境运行,而用Java、Python等通用语言开发的软件,适配信创环境会更容易。

(三)从资产角度梳理:明确成本和历史情况
资产梳理要对接单位的资产管理,搞清楚现有系统当初花了多少钱建、后续升级又花了多少,用了多久、升级过几次。比如某个系统之前多次升级花了不少钱,信创改造时就要考虑怎么避免重复花钱;同时根据系统的使用年限和折旧情况,判断是花少量钱适配改造,还是直接重新开发更划算。另外,还要看看系统有没有依赖外部的工具或服务,比如用了其他公司的API接口、开源组件,这些如果不符合信创要求,后续可能要替换。
图片
二、分析技术架构适配性,找出改造“难点”
梳理完现有系统后,就要分析哪些技术环节不符合信创要求,也就是找出改造的“难点”,这是确定后续改造方案的关键。

(一)应用系统架构分析:判断改造基础适配性
应用系统架构是信创改造的“骨架”,不同架构的系统,适配信创环境的难度和路径差异很大,必须先明确架构类型再制定改造策略。目前常见的应用系统架构主要有C/S(客户端/服务器)架构、B/S(浏览器/服务器)架构,以及两者结合的混合架构。
对于C/S架构系统,要重点看开发技术栈是否依赖非自主环境。比如很多基于Windows平台、用C、C++搭配微软开发工具开发的C/S软件,因为深度绑定了闭源的操作系统接口和开发框架,和信创环境(常用国产操作系统、自主开发工具)的兼容性较差,大多需要通过代码重构或者“Web化改造”(把客户端功能迁移到网页端)才能适配;而少数基于跨平台技术开发的C/S系统,可能只需调整部分接口就能兼容信创环境。
对于B/S架构系统,核心看开发语言和技术框架的通用性。如果是基于Java、Python、JavaScript等跨平台语言开发的,比如用SpringBoot框架搭建的网页系统,因为这些技术本身支持多操作系统和浏览器,通常不需要大规模重构,只需针对信创浏览器做少量兼容性调整;但如果是基于Windows平台、用C等语言开发的B/S系统,比如依赖ASP.NET框架且调用了大量Windows特有接口的,可能需要重构部分代码才能适配信创环境。
对于B/S+C/S混合架构系统,要分层分析、分别判断。比如某政务系统,网页端(B/S)用Java开发,客户端(C/S)用C++绑定Windows接口开发,这种情况下,网页端可优先做适配改造,客户端则需要评估重构或Web化的可行性,避免因某一层架构不兼容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运行。同时,还要注意前后端数据交互的兼容性,确保改造后两端能顺畅传递数据,不影响业务流程。

(二)核心组件与运行环境适配性分析:排查关键兼容问题
信创改造的核心目标之一,是使应用系统能够在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中稳定运行。因此,需从应用系统出发,评估其对信创数据库、中间件、操作系统及浏览器等核心组件的适配能力,识别系统迁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兼容性障碍,并明确改造方向。
数据库方面,需重点分析系统是否使用了特定数据库的专有语法、存储过程、触发器或自定义函数等非标准特性,这些特性在迁移至信创数据库时可能需要重写或调整。
中间件方面,中间件作为系统运行的“桥梁”,其适配性关系到应用能否在信创环境中正常通信与调度。需分析当前系统使用的中间件是否与信创中间件兼容。若原系统对中间件有深度定制(如依赖特定API、配置方式或插件机制),则需评估是否可通过配置调整、接口封装或代码重构实现平滑迁移。
操作系统方面,需评估应用系统是否依赖特定操作系统接口、库文件或硬件指令集。例如,若系统调用了Windows特有API或依赖x86架构下的特定驱动,在迁移至信创操作系统和信创CPU平台时,需进行代码层面的适配或重构。
浏览器方面,需重点评估其在信创浏览器上的兼容性。需检查页面渲染是否正常、前端脚本是否兼容、插件或控件是否可用。若系统使用了IE特有技术,需进行前端代码重构或功能替代,确保在信创浏览器中功能完整、体验一致。

(三)协同适配性分析:避免“单点问题”影响整体
除了单个技术环节,还要看各个环节之间能不能协同工作。比如数据库和中间件都符合信创要求,但操作系统和服务器硬件不兼容,整个系统还是没法正常运行;浏览器适配好了,但和应用系统的交互有问题,比如数据传不上去,也会影响使用。另外,还要考虑改造期间业务能不能正常进行,比如核心业务系统不能停,就要设计过渡方案,先在非核心场景测试改造效果,再逐步切换。
图片
三、明确信创改造方式,敲定实施“方案”
先给系统做摸底:能保留的系统模块,按终端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中间件、浏览器顺序做“最小化适配”;对绑定旧平台的系统模块,可进行代码重构,一次性替换底层依赖,避免反复补丁。
信创改造中的系统梳理和技术分析,是连接现有系统和信创目标的关键步骤。只有把“家底”摸清、把“难点”找准,才能制定出精准、经济的改造方案,让信息系统不仅实现技术自主可控,还能真正满足业务需求,为数字化建设筑牢安全底座。

二维码
添加微信咨询
TOP
注册即用的智能评估工具
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