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信息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,质保费用与运维服务费用是两类极易混淆但性质截然不同的支出。前者聚焦“项目交付质量的保障”,后者侧重“系统长期运行的支撑”,二者在服务目标、覆盖范围、付费逻辑等维度存在本质差异。若混淆两类费用的管理边界,可能导致项目预算超支、服务响应滞后,甚至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与业务连续性。
一、核心定义与概念的区别
质保费用
质保是指在项目交付后的一定期限内,承建方对系统质量承担法律或合同责任的义务,主要包括对系统缺陷、设备故障等进行免费修复或更换。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》明确最低保修期限,质保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算,承包人需对质量缺陷承担修复责任并赔偿损失,信息化项目可参照执行。质保费用属于合同附随义务,是承建方对交付成果质量的法定或约定义务,通常硬件质保期不少于3 年(部分省市明确要求 5 年),软件不少于 1 年(部分省市明确要求 3 年)。
例如,《无锡市市级政务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维护项目支出预算标准(试行)》明确规定:硬件购置费默认包含不少于5 年的原厂技术维护服务费,软件开发费用中已涵盖三年运维费
值得注意的是,质保费用通常已纳入项目合同总价,不得另行收费。《贵州省省级政务信息系统项目服务方案资金测算指南(试行)》便明确指出:硬件设施费用已涵盖运杂费、原厂质保服务费、税金、利润等,各类杂费不得单独计列;原厂质保服务期自项目通过初验之日起算,硬件持续三年、软件持续一年,质保期满后方可申报运维服务费。
运维费用
运维是指系统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后,为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,提供的响应支持、日常巡检、故障抢修、性能优化、系统升级等服务。《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1部分:通用要求》(GB/T 28827.1-2022)明确指出:运行维护服务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方法,依据需方提出的服务要求,对其信息系统的机房基础设施、物理资源、虚拟资源、平台资源、应用和数据,以及满足用户使用信息系统过程中的需求等提供的综合服务。此费用需业主自主采购,采购与否、采购规模均由业主结合实际需求确定,且一次性采购周期通常不超过 3 年(常见形式如 1 年一签、3 年框架协议)。
质保与运维的关系
当前国内各省市已发布的信息化项目相关管理办法,尚未对质保期与运维期的界限作出明确划分,二者并行开展服务;且质保期提供的被动式故障处理服务,难以覆盖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例行巡检、性能优化、系统升级等服务内容。因此,多数项目会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质保期或免费运维期时长,运维费用则需在免费运维期结束后进行单独的申请。
例如,《四川省省级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》(川办发〔2025〕23号)中明确规定:建设类项目应当在采购文件、合同中明确质保期或免费运维期。 免费运维期原则上自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不得少于1年。
二、服务内容的差异
质保服务:被动修复型保障
质保服务核心定位为“被动修复型服务”,内容聚焦基础质量兑现,主要包括系统缺陷修复、故障应急处理、版本补丁更新、性能基础调优等,目的是解决项目交付时未发现的遗留问题(如功能缺陷、性能不达标等),确保交付的系统/产品完全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。
以《遂宁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》(遂府办发〔2025〕6 号)为例,其明确要求:签订项目建设合同时,需明确承建企业(单位)对项目承担保修及免费运维责任(具体包括质保期内设备零部件更换、系统性能优化维护等,不含软件功能的新增与变更),且项目免费运维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不少于 1 年。
运维服务:主动支撑型保障
运维服务需遵循国家标准GB/T28827 的相关要求,核心涵盖例行操作、响应支持、优化改善、调研评估四类服务,定位为 “主动支撑型服务”。其服务周期通常始于质保期结束后,核心目标是保障系统长期稳定、高效、安全运行,适配业务动态变化,解决日常使用中的各类问题,防范系统停服或性能衰减。
三、费用承担与预算管理
质保费用:纳入建设期成本,不得单独列支
质保费用已整体纳入项目合同总价,属于项目建设期成本范畴,不适用运维费用相关标准,也不得在合同外单独计列或收取。
运维费用:单独采购编报,遵循地方标准
运维费用需单独采购,并依据项目所在地主管部门要求单独编报预算(目前广东、江苏、山西、贵州、四川等多地已出台明确的运维费用测算标准)。常见测算方法包括:
1、IT 资产系数法:按硬件购置费的 3%-5%、软件购置费的 8%-10% 估算;
2、功能点法:依据《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7 部分:成本度量规范》(GB/T 28827.7-2022),采用功能点法测算软件运维费用。(AI智能工具软件造价喵已全面适配运维费用测算标准,调整因子一键应用更符合地方实际情况,可以帮助行业相关人员快速掌控软件价值,助力软件开发、软件运维高效率、高质量开展。)
关于运维费用的具体测算,可参考往期文章:
综上所述,质保费用与运维服务费用的差异,本质是“项目交付阶段”与“系统运营阶段”的需求差异——前者是“对过去工作质量的保障”,后者是“对未来系统价值的维护”。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,只有清晰界定两类费用的边界、合理规划预算、做好服务衔接,才能避免“重建设、轻运营”的误区,确保系统从上线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内,始终稳定服务于业务需求,真正实现信息化项目的投入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