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深化,数据服务作为政务信息化项目的核心支撑,其费用测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成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的关键。不同省市结合本地经济水平、技术需求及行业基准,制定了差异化的数据服务人月单价标准,涵盖数据资源购置、治理、建库、运维等全流程。本文基于全国23个省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及运维项目支出预算标准,梳理各地区数据服务人月单价的核心标准,剖析地域差异、岗位分级及定价逻辑,为数据服务费用核算提供参考。
一、数据服务内容
数据服务内容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展开,主要涵盖五大类核心服务。
(一)数据资源与服务购置
此类服务聚焦“数据获取”环节,是数据服务的基础支撑。具体包括数据资源购置与数据产品服务购置两类,前者涵盖购买遥感、地图、AI训练、风控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资源,如西藏、海南等地明确将文献数据、行业经济数据纳入采购范畴;后者则指向数据查询与工具类服务,例如OCR文字识别、人脸识别、征信信息查询等按调用次数或服务周期计费的产品,多数省市要求此类采购需提供3家及以上厂商询价单以确保价格公允。
(二)数据治理服务
作为数据服务的核心环节,治理服务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,覆盖数据质量提升与安全管控。内容包括存量数据清洗、去重、补全,数据质量监控与异常检测,数据标准化与分级分类,以及数据安全脱敏、加密等操作。广西等地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前期需求分析、实施阶段治理、运维阶段监控等全流程工作,且明确仅对与核心业务系统相关的有效数据计取费用;广东则通过“规划-实施-监控”三阶段成本模型,将人员、资源、技术成本全面纳入核算。
(三)数据建库与迁移服务
此类服务聚焦数据载体搭建与跨系统流转,前者包括数据资源库、主题库、专题库的架构设计与数据入库,涉及CDM/LDM/PDM模型设计、元数据整合等技术工作;后者则针对系统升级或平台迁移场景,提供数据格式转换、增量同步、完整性校验等服务,陕西、榆林等地还按业务规模、数据总量及中断时长将迁移难度分为5个等级,匹配不同服务资源投入。
(四)模型与分析服务
侧重数据价值挖掘与可视化呈现,包括定制化模型搭建与深度数据分析两类。模型搭建涵盖BIM、GIS、大数据预测、AI识别等非应用系统内置的独立模型开发;数据分析则涉及多维度统计、用户行为挖掘、业务指标生成等。
(五)日常数据运维服务
聚焦数据资产的长期稳定运行,内容包括数据日常更新、备份存储、性能监控、用户支持等基础工作,黑龙江、徐州等省市将其归类为软件运维的核心子项,涵盖数据库维护、网站内容更新、纸质档案数字化等高频任务。
二、数据服务人员分级管理
部分省市采用“岗位类型+技术级别”的分级模式,对数据服务人员进行分类管理,不同级别对应差异化的专业能力要求与职责边界。
从岗位类型看,核心分为数据治理类(数据架构师、数据质量工程师)、数据开发类(数据集成工程师、ETL开发工程师)、数据分析类(数据分析工程师、算法工程师)、数据运维类(数据运维工程师、安全工程师)四大类。例如,广东省在人员分级中,明确数据架构师需具备业务域梳理与数据模型设计能力,数据安全工程师需掌握数据加密、脱敏及等保测评技术;四川省则将数据服务人员细分为11类,涵盖数据资产管理、数据挖掘、可视化开发等专项岗位。
从技术级别看,多数省市采用三级分级体系:初级人员主要承担基础数据录入、格式转换、简单清洗等重复性工作,如佛山的初级工程师负责基础数据稽核;中级人员需具备数据建模、多源数据整合、质量监控等核心能力,例如东莞中级人员承担标准化处理与简单统计分析;高级人员则负责复杂算法设计、数据架构规划、跨领域模型搭建等工作,西藏对高级数据分析人员单独设定更高费率标准。
三、数据服务人月单价
各省市数据服务人月单价呈现“地域分层、岗位分级、动态调整”的特征,整体价格区间与定价逻辑存在显著差异。
(一)整体价格区间与地域差异
从整体价格区间看,地域经济水平对单价的影响显著。经济较发达地区如长沙、盐城,人月单价基准较高:长沙市明确软件行业人月费用单价为1.8万元(开发人员)、1.0万元(运维人员);盐城市参考《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》,将本地数据服务人月单价基准定为2.05万元,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中西部地区如陕西、四川,单价相对偏低但贴合本地成本:陕西省以西安为基准,软件开发人月费率2.55万元,数据治理、迁移等人月费率按此基准的0.8-1.0倍调整;四川省核心数据服务岗位(如数据架构工程师)人月单价为2.0万元,基础岗位(如数据录入)为1.2-1.5万元。
(二)级别与岗位差异
同一地区内,人员级别对单价的影响显著,高级人员单价普遍比初级人员高30%-50%。例如东莞初级人员2.07万元/人月,高级人员达2.48万元/人月。特殊技术岗位单价显著高于通用岗位,广西AI算法工程师1.90万元/人月,较数据集成工程师高出40%;西藏高级数据分析岗位较普通数据治理岗位单价高20%。
(三)定价依据与调整规则
单价制定主要参考三类依据:一是当地人力资源部门发布的信息技术行业平均工资,结合管理成本、利润、税费形成综合费率,如广东、海南等地采用此方法;二是行业基准数据,陕西参考CSBMK《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》调整地域系数;三是市场询价结果,多数省市要求单价≥2000元或单类总价≥1万元时需提供3家以上有效报价。此外,服务复杂度、复用度等会触发调整系数,如山东对智能信息类服务取1.5倍系数。
四、数据服务内容与人月单价的联系
数据服务与人月单价的关联,核心是通过数据服务的难度、规模、属性三大核心维度,结合层级化系数调整,实现成本与需求的精准匹配。
服务难度直接决定人员技术级别配置,进而影响人月单价基准。技术复杂度越高、专业要求越严的服务,需配置更高技术级别的人员,单价基准随之提高,二者通过“难度分级对应人员定级、人员定级锚定单价档次” 形成关联。如陕西省规定,数据模型搭建分定制模型与成熟模型,定制模型因涉及复杂算法设计需高级人员,人月费率按西安软件开发基准费率(25474元/人月)1.0系数计取;成熟模型仅需基础操作,费率系数可下调至0.8。
服务规模通过工作量量化与单价联动,同时依托规模效应系数平衡成本。规模越大,数据处理量、任务范围等工作量指标越高,总费用随工作量增加而上升,但当规模突破阈值时,可通过规模系数降低单位人月成本,避免费用虚高。如西藏自治区明确,同类数据设备运维规模超100台,人月单价系数降至0.5。
服务属性通过多维度调整系数修正单价,适配场景特殊性。行业合规要求、地域服务成本等属性差异,通过系数叠加让固定单价具备场景适配性。如长沙市提出,政务数据服务因等保合规需额外安全审核,人月单价按1.1安全系数修正。
五、总结
各省市数据服务人月单价呈“地域分层、岗位分级、动态可调”特点,核心规律有三:一是地域经济水平决定单价基准,经济较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,且均以行业基准数据为基础,保障定价合理;二是人员级别与服务难度匹配,高难度服务对应高级别人员,避免人力成本浪费;三是调整系数适配场景,通过规模、地域、安全等因子修正单价,兼顾标准与个性需求。
未来,数据服务专业化提升后,各省市或细化岗位分工、加强跨区域基准数据协同,推动费用测算从“地域差异化”向“行业标准化”过渡,为全国政务数据服务费用管控提供统一参考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