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培训赋能中心 / 预算标准解读 / 《保险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》(JR/T 0305-2025)解读
《保险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》(JR/T 0305-2025)解读
更新时间:2025-09-10 09:35:11

《保险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》(JR/T 0305-2025)是我国首次针对保险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制定的金融行业标准,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2月17日发布并同步实施,为保险机构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价提供了统一、可落地的框架。其解决保险行业信息化绩效评价“无统一标准”的问题,明确信息化对业务的价值贡献与能力短板,引导机构系统化提升信息化水平,填补了保险业信息化“重建设、轻评价”的制度空白。其他绩效评价相关标准解读可查看往期文章:

【国标-绩效评估】《信息化项目综合绩效评估规范》(GBT42584-2023)解读

【四川后评价】《四川省政务信息化后评价指南》(DB51/T3060-2023)-标准解读系列

标准共7章,核心逻辑为“明确评价依据→构建指标体系→指导指标应用→规范证实方法”,具体内容接入如下:


一、指标体系构建原则


标准明确5大原则,是指标设计的核心依据,直接决定评价结果的客观性:

1、科学性原则:以信息经济学、统计学理论为基础,借鉴国内外成熟方法(如COBIT、平衡计分卡),避免“主观臆断”。

2、整体性原则:指标覆盖“价值”“能力”全维度,不遗漏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持、促进、引领等关键环节。

3、有效性原则:两点核心要求:①计算方法简便、实操性强;②数据易获取(如“保费收入”“研发人员数量”均为机构常规统计数据)。

4、独立性原则:同一层级指标关联性最小化(如“信息化投入”与“创新项目数量”分属不同维度,避免重复评价)。

5、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:定量指标(如“业务领域覆盖度”)保证准确性,定性指标(如“客户接触流程优化情况”)补充难以量化的维度(如体验、机制)。


二、保险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(核心)


指标体系以“信息化治理目标”为核心,分“信息化价值”和“信息化能力”两大维度,共包含7个一级指标、23个二级指标、54个三级指标,结构如下:


图片

1、维度1:信息化价值——评估“信息化对业务的贡献”

从“支持→促进→引领”业务发展的递进逻辑设计,核心是回答“信息化有没有用、有多大用”:


图片

2、维度2:信息化能力——评估“信息化自身的管理水平”

对标COBIT成熟度模型,从“规划→开发→运维→管理”全流程设计,核心是回答“信息化能不能管好、有没有风险”:


图片


三、指标应用:指导机构落地评价

标准不仅提供指标,更明确“如何用指标”,核心包括4个关键环节:

1应用思路:两种评价模式可选

单项比较分析:计算单个指标值(如“信息科技投入占比”),与行业平均值对比,快速识别某一维度的优势/短板(适用于针对性诊断)。

综合评价比较:先量化所有指标→无量纲化处理→确定权重→计算综合得分,与行业均值对比(适用于整体绩效排名或全面评估)。

2指标量化:解决“定性指标怎么打分”

定性指标(如“流程优化情况”)采用专家打分制:分为“很好(9分)、较好(7分)、一般(5分)、较差(3分)、很差(1分)”5个等级,介于中间可赋分(如8分、6分);专家组需包含管理、IT、业务及外部专家,确保客观。

3、无量纲化:解决“不同指标无法比较”

提供两种实操方法:


图片

4权重确定:兼顾行业共性与机构个性

权重需结合机构信息化发展阶段:信息化水平高的机构(如头部险企)可提高“信息化价值”指标权重(侧重成果);水平低的机构(如中小险企)可提高“信息化能力”指标权重(侧重基础管理)。

确定方式:通过行业调研、专家评分、建设经验校准,确保权重符合评价目标。


四、证实方法:确保评价符合标准


标准明确“如何验证评价结果的合规性”:

1、核心动作:查看保险机构的“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分析结果”与“绩效评价报告”;

2、验证要点:①指标计算方法、评价方式是否与标准一致;②是否定期分析信息化“优势/短板”;③是否针对短板制定改进措施。


五、标准的实践价值与影响


1、对保险机构:提供“从指标到应用”的全流程工具,解决“不知道评什么、怎么评”的问题,帮助机构精准定位信息化短板(如“研发人员占比低”“系统可用性不达标”),明确提升方向。

2、对行业:统一评价口径,避免“各机构自定标准、结果不可比”的问题,推动行业信息化从“重建设”向“重绩效、重价值”转型。

3、对监管:为监管部门评估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提供依据,可通过行业指标均值校准,引导机构向合规化、高质量方向发展。


六、总结


JR/T 0305-2025是保险业信息化管理的“标尺”与“指南”:其核心逻辑是“以价值为导向、以能力为支撑”,既关注信息化对业务的实际贡献,也重视信息化自身的管理风险。保险机构在应用时,需结合自身规模、信息化阶段灵活调整指标权重与评价重点,真正将标准转化为“提升信息化绩效”的实操工具。

二维码
添加微信咨询
TOP
注册即用的智能评估工具
立即登录